WaitButWhy:为什么等待哲理博客【美国】
2025-01-24牛人博客 编辑:admin
网站名称:WaitButWhy
所属国家:美国
网站缩略图:
WaitButWhy首页缩略图
【官网介绍】:
Wait But Why 是个博客还是正规网站?
我们其实也不太确定。我们希望你把它当成一个正规网站,当你把链接转发给别人时,别 说 “看看这家伙的博客”,因为那样听起来就好像只是某个人在写东西,只是个普通博客。我们希望你说 “看看这个网站”,这样我们看起来就更厉害,显得更正规。
蒂姆・厄本(Tim Urban)
职责
每周二、周三撰写有关自身心理弱点的文章
为每周文章选好主题,深入研究后却发现主题令人不适,心想 “要是选了另一个主题,肯定轻松得多”,于是换成另一个主题,结果发现这个主题也极其棘手
打开三个 Chrome 窗口,每个窗口有 42 个用于研究的标签页,就差没到那种标签上的图标都看不见的抓狂程度
只穿着内裤来回踱步,自我厌弃
以小学二、四年级水平画简笔画
画脑袋圆圈要画十次,才能画出一个看着正常的
所写内容并非自己专长领域
被那些以为他自认为是所写内容专家的人指责
因写作中使用脏话而被人批评
总是盲目低估每篇文章所需的创作时间
花 75 分钟调整表格,就为了让两列宽度一致,因为 WordPress 似乎见不得人开心(暗指 WordPress 调整表格很麻烦)
安德鲁・芬恩(Andrew Finn)
职责
负责业务方面事务
琢磨对于一个博客而言,“业务方面” 到底意味着什么
称 “Wait But Why” 为 “内容网站”,而非博客
思考如何让 “Wait But Why” 不再像个烧钱的无底洞
实际上并未完成前面四点,因为他的全职工作是运营他和蒂姆在 2007 年创办的公司,这占据了他所有时间
让蒂姆把上面这一点加到列表里,以免人们将他的能力与 “Wait But Why” 当前的外观、感觉或整体业务状况划等号
偶尔从他的 “洞穴” 深处冒出来,就经济、体育、政治、商业及其他让他激动的话题写些短文
和蒂姆一起头脑风暴文章主题,当蒂姆提到他不感兴趣的主题时,他就在电话那头长时间沉默
十分钟后挂掉电话,暗自庆幸写文章的事是蒂姆的麻烦
艾丽西亚・麦克尔霍恩(Alicia McElhone)
职责
身兼 “Wait But Why” 众多事务的管理者
每天都有一大堆职责任务压在她头上
自学各种事务,因为蒂姆和安德鲁不会做她必须做的事
把 “Wait But Why” 从混乱无序变得井然有序、一切尽在掌控
把蒂姆当八岁小孩一样对待,让他按高效的日程安排做事
编辑文章
发布 “餐桌话题”(Posting Dinner Tables,推测是该网站的一个固定栏目或内容板块)
管理翻译、联合发布、PDF 制作、合作项目以及其他耗时的事务
协助明确 “Wait But Why” 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拒绝 “Wait But Why” 收件箱里那些最终只会分散精力的合作机会
读完《权力的游戏》系列每一本书,可能每本还读了好几遍,在所有社交媒体平台上关注乔治・R・R・马丁(George R. R. Martin)
像个狂人一样每分钟能打 168 个字
WaitButWhy首页缩略图2
网站介绍:
为什么等待(Wait But Why)是一个简笔画博客站点,专注于写专题长文的博客网站,风格简洁,插图的火柴人有趣又吸引人。作者及其富有洞察力,用他们特有的幽默文风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读者。
该博客正在解决 Alain de Botton(作家和哲学家)提到的我们时代的重大挑战:我们需要将好想法重新打包后呈现给大家,对于休闲类读者和有哲学倾向的读者而言,Wait But Why 是渴求知识的人的迪斯尼乐园。它非常奇特,非常怪异。或许老一辈会觉得它具有攻击性,但是其中的幽默则是关于科学、技术、理念、个人发展等的精心研究和收集,目的就是为了让读者快乐地阅读。
在如今信息碎片化的网络世界,很多人连140字的微博都读不下去,这样一个动辄两三千字的博文网站却大受欢迎,似乎也预示了今后内容网站的发展方向。在如今的网络世界,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和传播的内容才是王道,内容本身的实质仅排其次。若是想要在最当红的网络媒体公司以写作谋生,你必须对信息传播的方式及原因了如指掌,这甚至和你个人的写作能力同等重要。
Wait But Why 的联合创始人 Tim Urban 是个三十多岁的作者,文风幽默又不失深度,网站上的博文吸引了上百万的读者,其中不乏颇有影响力的大咖粉丝,比如 Elon Musk(译者注: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SpaceX 和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等四家公司的 CEO)和 Sam Harris(译者注:著名美国作家)。
该网站的订阅量已经超过十万次,每个月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访问,而近乎病毒式的传播速度,让读者们开始自发的将博文翻译成不同语言,供不懂英文的同好者阅读,其中翻成中文的也不少。
“有一种对于内容的需求,不是阅后即焚的碎片信息,而是犹如一本好书里的文章,让人可以反复阅读和品尝个中滋味。这样的需求也许能解释写分析类文章的博客网站和其他长内容媒介形式的兴起,像是播客节目’ Serial ‘之类的。但这样的内容在追求点击率和流量的互联网上还是属于边缘文化 。”
相关热词: